我的讲课中医与传统文化

我的讲课:中医与传统文化

引言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除医圣张仲景外,我们熟知的神医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身上流传的故事总是那么令人叹为观止,令人神往。中医有那么神奇吗?今天就让我们慢慢走近它,拨开它的的面纱,领略它的奥妙。

1:什么是中医?(西方人称为“第五大发明”)

所谓中医,是相对西医而言的。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当时叫“汉医,国医”。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量传入,到19世纪末,为了同西医相区别,中医的名称逐步出现,慢慢的在人民群众中约定俗成,为大家所认可。

2:与西医有何不同?(中医治人,西医治病)

中医与西医有什么不同呢?近代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东方与西方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侧重于综合,西方侧重于分析。如西医是“头痛医头”,中医是“头痛医脚”。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老祖先采用了由复杂到简单的思维方式,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进行认识上的归纳,归纳再归纳,由繁归约,将世间万物用两个字来表示,阴和阳,也有用八种宇宙间的基本物质来表示,天地风火水雷山泽,是为八卦,用金木水火土来阐释是为五行。而西方的分析采取了一分十,十分百的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由分子到原子再到质子中子电子介子再到夸克。按爱因斯坦的分类,文化共有四种形态,即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哲学文化及宗教文化。西方的这种用爱因斯坦的分法当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在上述四种文化形态中,(近现代)科学文化是与时俱进的,除此之外的三种文化形态就不见得如此了。如艺术文化和宗教文化,她们的发展就不尽与时代相符。以诗歌为例,唐诗这样一种格律体裁的诗,在唐朝几百年里已占尽风光,经过千余年,“唐诗”是不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又有了不断的发展呢?刘力红先生说:“这些文化现象虽然与中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弄清这些文化形态的不同历史走向,以及形成这些走向的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典却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不能老是习惯于用西方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本不属同一体系。李阳波师曾说:“完全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小人。”

3:医中之经---《黄帝内经》

中医过去又称为“歧黄之术”,所谓“岐黄”,源于我国第一部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它是以黄帝和他的私人医生岐伯以相互对话形式写成的一本经典之作。当然这本书并非黄帝所作,据考证乃是战国至东汉时期的著作汇编,作者不明。为了便于流传,故用“黄帝”名之。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的经典,故以“经”命名。“经”是什么?经就是经典。所谓“经”,原指丝织物中的“纵线”,这种线一经确定,便不能变动,故引申为原则和规律。任何学派都有自己的经典,道家有《道德经》,佛家有《金刚经》,儒家有“五经”(易经,礼经,诗经,春秋)。中医有中医的经典,那就是《黄帝内经》。经典又意味着什么呢?它往往代表某一门学问里最权威的东西。经典产生的时代,往往就是这门学问最成熟的年代。经典的这样一个特性决定了我们要研习这门学问,就得依靠它,(近代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所称之为——人类未来文化的早熟品,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

凡志于涉猎中医者,不管你是泛泛而掠,还是欲精研其内,都是无法弃之不理的。但是,学习经典并非易事,它们往往文意晦涩难解,如果没有名师亲授,自己悟性又不高,恐怕很难深入,这也是为什么中医一直难以像西医一样量产的原因。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是现代社会里的我们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对话的一个桥梁和载体。古印度,希腊,罗马,古埃及之所以都灭亡了,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灭亡,我们中国为什么在几千年的天灾人祸,朝代更替中没有销亡呢?根本就在于我们的文化没丢,文化在那里呢?就在经典那里。所以为了中国能够继续生存发展下去,我们不能丢掉“根”---经典。另外需要说一点的是读经还能明智,为什么呢?正是因为它内蕴的精深,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深入,就像钻井一样,付出越大,所得越深。从这个意义上说,浮浅的书籍我们是要远离的。有些人整天拿着《故事会》之类的书翻来翻去,是不可取的。书的选择很有讲究。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经典,我们不妨以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为例,略作比较: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受众自然多多,但我们要想到:“因为易懂,所以通俗,”换句话说,流行音乐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即为了迎合“俗”的审美。而我们知道,真正的文化遗产恰恰指向的是“雅”。一台演唱会,歌星们往台上一站,眼睛一闭,长发一甩,台下立刻风起云涌,群情亢奋,如痴如醉。而演奏古典音乐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演奏厅里静悄悄的,人也少得多,这个反差太大了。现代的人为什么喜欢流行歌曲?为什么不喜欢古典音乐?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流行歌曲在过去叫做《下里》《巴人》(古代楚国的通俗歌曲)它是一种很浅白的音乐。比如唱爱情的歌,它似乎把什么都唱出来了,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发疯,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态下,你一听都会知道它是首爱情歌曲。可是古典的音乐呢?情况就不同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你不静下心来,你不认真的去感受,你根本就不知道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音乐和歌曲都是为了抒发内心,表达情感。流行歌曲较古典音乐在表达上虽然更加直截了当,但是,对于很深沉的内心世界,对于复杂的感情,这种很浅白的旋律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可是大家为什么还要这样偏爱它呢?从这样一个喜好,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的浮躁心理,现代人的急功近利。他们只喜好快餐式的东西,做什么都要立马见功,而不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什么,体悟什么,这种情况令人忧心。当代社会,为什么对经典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这正好可以用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明。经典就好比古典音乐,而现在的这些书籍,包括各种教材,就好比流行歌曲。经典的东西不像现代的教材这样直白,拿起来什么就明了,它需要你去感受,需要你去悟。这个过程与欣赏古典音乐十分相近。要真正感悟出“味”来,并不那么容易,而一旦你感悟出这个“味”了,你才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你才知道音乐的真正生命力在古典音乐那里。同样,中国文化就存在于经典之中,中医也不例外。

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把她当西医来学,把她当现代科学来学,这是牛头不对马嘴,飞絮无根。那么,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在哪儿?举一个例子,比如一棵橘树结的橘子是甜的,现在我们要设法使它变酸,怎么办呢?西医的方法是充分地研究橘树,了解它的基因,然后通过改变橘树基因的某个片段,来使橘子变酸。那么中医呢?中医的方法很简单,让它过淮就是了,不是有“橘过淮则酸”的故事吗?橘自南过淮为枳,通过改变时空,改变方位,改变事物所需的条件,从而使事物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中医用的正是这样一种方法。这也是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体现。所谓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体宇宙的运行规律是摆在那儿的,作为我们人类必须这个规律相合拍(《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违背这个规律,我们不论做任何事都会处处受阻,乃至以失败而告终,包括我们的生命的健康和延长。

4:中医是如何产生的?

古时所说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指“伏羲氏(八卦),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即炎帝,后因误服断肠草而死。可以说他是我们人类认识并使用医药的开山祖师。

神农氏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入农业时代,在神农之前,伏羲氏时是渔猎时代。农业时代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有一块地方,在这个地方种庄稼,靠庄稼吃饭,而不是靠渔猎吃饭,那么这个庄稼应该什么时候种下去,现在种地瓜能收成吗?它不能收成,五谷要在什么时候种下去?什么时候收获?这需要对天地有深刻的认识,对天文、对地理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这个时候四时就产生了,24节气,五行都产生了。这也是我国古代为什么天文历法特别发达的原因。

那什么叫四时呢?春夏秋冬。五行又指什么呢?金木水火土。到了黄帝时代,对这些认识就慢慢地成熟了,所以这个时候医药产生了,中医产生了。中医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四时五行有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外取诸物,內取诸身”认识到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阴阳。并用阴阳的属性进行了分类,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至此,阴阳、四时、五行产生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在后代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理论益发丰富,各个流派异彩纷呈、使中医这门古老而宏大的医学更加完善。

5:中医的特点(中医“解”毒,西医“消”毒)

人体处于大自然这个环境中,无时不可的受着自然的影响。所以人体产生病变,和自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人经过观察,将自然界的因素分为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因素都可以导致人体产生病变。

以感冒为例:感冒其实也就是这六种环境侵犯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反应。人体表面最外有一保护层,古人叫卫气。顾名思义,它具有保卫人体的作用。

一块干燥的木头,放到一个潮湿的环境中,水分会逐渐向木头的内部扩散。人体也是一样,自然界的这六种因素也会向人体内部扩散。外界的这种因素要想进入人体内,首先必须要经过卫气这一关,因为它是人体的保护层。而外界的这种因素侵犯到人体卫气这个保护层的时候,卫气会和外界的这种因素进行对抗,同时人体也会开启另外的保护途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

比如我们到一个寒冷的环境中,如果衣服穿的少,就有可能受凉而感冒。这就是外界的这种寒气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现象。感冒的时候一般会出现厌食,发烧、头痛、怕冷、鼻子不通等现象,我们来一一进行剖析。

寒气气势汹汹的侵犯到了人体表面,这个时候卫气马上开始自我保护,不让这个寒气继续往人体内部侵犯。于是寒气和卫气就在人体表面展开战争,两军厮杀,人体能否抵抗就看谁胜谁败了。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人体会从内部调动更多的兵力来支援卫气,但是这样一来,人体内部包括肠胃这一块所需要的能量就会降低,不能正常的履行消化吸收的功能,反应到症状上,就是人体不愿意吃东西。

人体和外界交流的器官就是人体的毛孔,正常情况下毛孔担负着呼吸和散热的作用。人体内部各种器官的运动和血液的流动会产生大量的热能,除了一部分供给人体的正常需求外,另一部分会通过皮肤和肺的呼吸散失掉。

卫气和寒气在体表征战,为了保护自己,人体会主动的将毛孔关闭掉,这可以阻止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但是这样一来,体内的多余热量便不能正常的散失,热量积累,于是便形成了发烧这种现象。

毛孔关闭以后,由于皮肤失去了呼吸的功能,所以相当的一部分水蒸气便不能通过毛孔散出,都往肺和鼻孔这个呼吸道上,非常的拥挤。于是在鼻腔会凝结成鼻涕,堵塞鼻孔。这样,流鼻涕、鼻子不通气也就出现了。

人体最外层这个地面统一归属人体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来管理,卫气和寒气交战也会导致这条太阳经出现病变。这条经脉从头部走到背部,通过脑勺,产生病变了,最敏感的地方便是后脑勺这个地方,不通就痛,这便是头疼的原因(后脑勺这个部位),严重的时候整个背部都会出现酸痛的表现。

所有的这些症状,也就是发烧、头痛、不想吃东西、流鼻涕、鼻子不通气都是由于毛孔关闭而引起的。

这就是伤寒感冒的症状和原因。所以要想治疗这种感冒只要增加人体的正气,同时把毛孔打开,所有的症状都会迎刃而解。

西医认为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要想办法用抗生素去把这个病毒或者致病菌杀死才能治好感冒。这就等于开始的那个例子,要用精密的东西去把木头表面和内部的水分子给干掉,而不是把木头拿到太阳底下去晒一晒。前者相当于西医,后者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

为什么有人感冒了后,喝一碗姜汤就能把感冒治疗好呢?这是热的,能让人出汗,这样就把毛孔打开了,于是感冒这些症状就消失了。所以中医治疗这种感冒,就是发汗,汗一出来,病邪被带出,感冒立马就好,一般就是吃这么一到二次药感冒就能痊愈。

非典期间,著名电影导演谢非不幸染上了SARS病毒,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活三天,他说想找中医试一试,“死马当火马医”,后来找到了刘逢军中医,给他开了三幅草药,每服6元钱,服后,病愈。

中医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在疾病预防、治疗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已达13亿,年全国医疗卫生费用高达4.6万亿。这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我们能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培养大量高水平中医,充分利用中医的“简、便、验、廉”的优势,服务人民大众。对于降低医疗支出,减轻社会压力,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近年来,在回归传统的大势下,中医作为我国的五大发明,逐渐为大家所认可。但相比西医,中医的知识普及和临床应用还远远不够。

8:中医与养生

《庖丁解牛》中庖丁批大隙导大窾,恢恢乎游刃乎其中,而锋不稍损,其中牛的骨骼肌肉的天然肌理,就是所谓的“道”,这个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有“道者,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之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道就是天体宇宙的运行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道。只有人顺应了自然的规律,顺应了宇宙的运行法则,才能“形与神俱,终其天年”。所以文惠君说“得养生矣”。

中医“开方”就是“开时间”(李阳波师语),如果我们能顺应四季的变化,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自能入养生之门。

中医尽广大,极精微。其中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道”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国外对中医的尊重程度远高于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有愧于列祖列宗的。希望在21世纪里,更多的国人能重新捧起经典,心怀虔诚,精研深思,将这份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它给人民大众带来健康快乐!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xh/1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