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由于大量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感染引起的发热被掩盖。但一旦出现发热,则提示感染的可能性比排斥及药物过敏的可能性大,另外,术后发热的时间对于估计感染的类型是很有价值的,术后短期内发热需要鉴别内源性或医源性的;多数明显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发生在术后1-6个月;术后数月才出现的发热可能是细胞内潜在的病原菌,如分枝杆菌或真菌的复燃。
诊断中注意病史的询问1.既往病史:有无乙肝、丙肝、结核、腮腺炎等病史。
2.寻找潜伏病灶:在临床上,肾脏移植病人出现无明显体征的难以解释的发热时,必须考虑以下部位的感染:呼吸道、泌尿道、伤口、血管入口处、消化道、肝胆系统及某些隐蔽的部位(如鼻腔、中耳、乳突含气小憩,脑膜、直肠周围、前列腺)。
治疗要点1.最初抗菌素的选择要根据对可疑的解剖部位、可能的菌丛、紧急的败血症及致病因子的潜在毒力的估计。
2.面对移植后发热而又没有局部感染特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病人,在细菌检查结果出来之前暂缓使用抗菌素。
3.若已开始经验性抗菌的使用,就选择广谱的、直接针对葡萄球菌、耐药G--杆菌和可能刺激单核细胞增生的李斯特菌属的抗菌素。
4.在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应选择对病原体高度敏感又有高度选择性的广谱抗菌素,但尽量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5.长期接受广谱抗菌素治疗的移植病人,容易感染和寄生念球菌,当怀疑此种可能时,可先于血液检查等结果出来之前首先给予大扶康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