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发热第五天下午3时
4周岁男孩,是一位医生朋友介绍来的。
找我看时,已经连续高热5天,体温均在39度左右,最高39.7度。用小儿推拿、刮痧、服美林等各种方法,都是体温下来一些,然后又升高。
在发热第四天时曾服五根汤合升降散一副,拉了三次的粘液样大便之后,整体的热势有减退到38度5左右。但最高的时候仍然39度多。
观察小孩精神颓废,面色苍白,时时欲睡。咳比较多,并且痰声很重。大便三天未解。
母亲说,20天前因为发烧三天,医院住院点滴一星期。出院后体质一直没有恢复,没想到没过半个月又发烧了。这一次不愿点滴,想寻求中医的帮助。但发热一直不退,心里很着急。
我整体评估了一下病情,认为孩子虽然高烧不退,但总体神志尚清,没有出现惊厥、阳脱、昏迷等各方面恶变的征兆。热反复不退原因,不过是未重视中气恢复、用药未能恰到好处的打中病点而已。
于是安慰了一下孩子妈妈,让她不要着急;我说:我还是有把握在两天之内把烧退下来。你需要做的是细致观察和汇报,理性对待,配合治疗。孩子发烧的过程也是做妈妈的一门人生修炼课。
上午已服了美林一次,并配合小儿推拿一次,现在体温正常,36.7。
脉数,并且有模糊而细微之象。舌质比较红,舌头上满满都是厚黄白腻苔。
这是典型的中气大虚、温热湿邪弥漫三焦导致的高热不退。
用大补中气,配合化浊辟秽、清解温热之法。
处方如下:
白切参另炖煮水10草果15槟榔18石菖蒲12知母15竹叶12芦根20白茅根20鱼腥草18杏仁12白豆蔻10薏米仁20厚朴25滑石25通草6炒苍术8野生羌活8荆芥8蝉衣6炒僵蚕8生石膏30制附子15筠姜副
二诊:发热第六天下午3时
孩子妈妈来
昨日下午回家后体温又升至39.4(美林的药效刚过),她有点不放心,用了退热栓一次,体温下降。到吃晚饭的时候精神有恢复,吃了鸡蛋面一碗。
昨晚8时左右,中药煎好,吃了1/3。到10时,体温又见升高,约38.6,吃第二次中药。至11时体温39.6。使用美林一次。半夜又服中药1/4副。体温渐渐退下来。
到今天上午11时前都没再发热,精神好转,咳嗽也大为减轻。到今天下午2点体温又再次升高到39度。孩子妈妈着急的问现在要怎么办?此时中药吃完一副。
我让孩子妈妈拍了张舌头照片过来。舌质比昨天更红。
考虑热势鸱张,有入营血之势。急用透血分之品,再合通腑以泻热。
嘱第二副药加入生石膏45熟大黄15怀生地25水牛角10栀子8野生黄芩10玄参18。
三诊:发热第七天上午11时
以上的几味中药加入第二副后,当天晚上吃一半,上半夜体温均在38度5左右,没有再升高。只在午夜时分升高至39度4,但孩子妈妈说一会儿就又降下来,也没有再用美林和退热栓等。凌晨4点又吃了1/3中药。到今天起床的时候,体温已降到37度。
脉象急数已经减半。小孩今天精神好了一些,脸色也开始有点血色。咳嗽已大为减轻。
尿甚黄且少,时时索水多饮。
上方改白切参为花旗参15克炖服。
高热已清,减生石膏量,去槟榔、熟大黄泻下通腑药物。
合入透解余热、化湿药品。再用一副。
孩子妈妈问要不要多开一包,她说实在担心再烧起来。我说不用,这种脉象和状态,我预判发热的高峰期已过,不会再高热,估计这一包吃完烧就会全退。到时候我再改方。即使不会全退,也只会剩下低烧,问题不大。
听到这,她安心的拿药回去了。
四诊:于发热第八天下午6时
昨日白天及夜均38度多,未再升高,昨晚睡得很好。今天上午38度,到今天下午体温降至37度。
精神明显变好。咳嗽已经很少,尿黄大为减轻,频频喝水也大为减少。
脉转清晰,数象基本消失。
只有胃口仍然不是很好。
上药只服2/3副。
算到今天,烧才全部退下,没有再起。总共发热前后8天,高烧6天。在发热第5天开始使用中药,总计服中药近三副,共用人参35克,石膏左右等,热势全部退下。
热势已平,用养阴补气健脾方三副。
花旗参另炖10炒白术18炒山药10炒扁豆10炒三仙各12白豆蔻8砂仁6石斛特级8杏仁8炙枇杷叶10薏米仁18滑石18竹叶10芦根10白茅根10野生甘草8厚朴15生陈皮10野生正北芪18筠姜12制附子副
五诊
上方吃完第一副后,精神完全恢复正常。
吃完第二副,胃口恢复正常。
咳嗽已少,大便转成型。余无不适。
再用上方加减4副调理善后。若服后无明显问题,停药。
按:
叶天士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有些发热,病位很表浅,只要用轻清解表药物即可解决。
但一旦病邪入里,必须用治里的方法。这样的高热,不单纯是温病在卫表的问题,已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病症,所以必须使用多种方法,才能祛除疾病。
分析主要有几点:
一、反复高热,多方治疗不效,小儿正气已大虚,脉数糊微,是比较棘手的主因之一。因此,方中重用参类,以扶中气。
二、厚腻苔满布,温热湿浊弥漫三焦,湿与热合,导致热势难退。必须使用芳香化湿之品辟秽化浊。
三、舌质已趋绛红,热入营血。在第二副中及时加入透解血热药物,避免热势内陷传变。
四、使用通腑泻热法。大肠腑实不通,体内秽浊积聚,在高热时,必须急用泻下通腑,泻下实热,以防传变。
有人说,温病入营血了你还用四逆汤?
温热入营血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用,但在阳气衰微,甚至阳气有欲脱危险时一定要用。君不见,叶王余等温病大家,在温病患者四肢厥逆、阳气衰微的时候,照样使用四逆汤或参附汤回阳救逆,一样取得很好的疗效。
看病不能固化思维。在温热病初起,阳气尚旺之时,不需要用姜附;用了确实会增加热势。但在许多高热反复不退导致元气大虚、阳气受损的时候,用姜附以救阳气却是非常得当。我个人在这方面已有多例经验。
高热时应当注意什么?
高热持续不退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小孩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要保护孩子的精气神,不能光为了治病而忽略了孩子的体质强弱。如果越治患者的精气神越差,就肯定不对劲。这个道理在大部分的疾病当中都是适用。
见热退热,就是犯了“见病不见人”的毛病。所以,我们强调一点:在临床过程中,我们治的是人,而不单纯是病。不能把病治“好”了,但人体却受到很大的损伤,那这就是医生的过错。
对于这类反复不退的高热患者,我非常重视患者的中气和元气。在热退后期的调养中亦是如此,这样才能减少患者下次的患病机率、减轻疾病发作程度。为什么这个孩子在半月前发热刚退,又出现这样的高热呢?就是没有把孩子的体质调整过来的结果。
我们中国已经快成为抗生素耐药大国了,再这样下去,国人的体质就会大大的下降。再加上环境恶劣,病菌不断的变异和耐药,疾病变得越来越难治。
中药具有副作用低、提升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并且使用了几千年,并没有发生耐药性。如果药材质量有保证,中药依然可以有很好的疗效。这是西方医学体系所不能理解的。这可能与中药材来源于自然界,而并非化学合成物有关。
所以中医药具有很多的优势。中医药是宝贝,谁遇到谁受益。大家且行且珍惜。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安卓开发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