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换季,也是幼儿感冒的高峰期
不过,这种会影响孩子终身健康的重病
初始症状很像感冒,爸妈万不能掉以轻心
它就是……
川崎病
“哈?啥玩意儿?听起来像日本人得的病?”
临床上遇到发烧超过3~5天却病因不明的孩子
医生就会跟家长讲“可能是川崎病”
爸妈听完堕云雾中也是正常
虽说这病目前不常见
但在我国的发病率却逐年增高
川崎病究竟是什么病?该怎么治?
且听小薇为你详叙
01
小儿易得,逐年高发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中以2~4岁的男孩多见。由于患儿发病时伴有全身性血管炎,所以这病属于血管炎综合征,而不是呼吸道或肠胃道疾病。
它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TomisakuKawasaki)于年首先报告,所以这病以他的名字命名。
川崎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国家。
川崎病并不是常见病,但近年来却有增多的趋势。多国的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该病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已成为北美和日本儿童后天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薇科普
为啥会得“川崎病”?
迄今仍是未解之谜…
川崎病自年被发现至今已过去50年,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依然是疑窦丛生。
大量医学资料提示,川崎病跟“感染”引发的免疫紊乱有关,但感染了啥?病毒or真菌?医学界至今没有定论。
有科学家认为川崎病的病原可能是某种微生物,但究竟是哪种病原体却没有头绪。
也有专家发现某种易感基因异常的儿童容易在感染时出现免疫紊乱,但目前也还没找到明确的易感基因……
所以,目前比较公认的解释是,川崎病是感染引起的免疫紊乱,感染可能不是专指、单一的感染源。就像感冒一样,很多病毒都能引起感冒,川崎病也是同理。
02
类似感冒,常被忽视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大多发生在夏秋和冬春换季之时。
(对,也就是现在)
首发症状是发烧,身上伴发有红点,所以常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
但川崎病和感冒还是有区别的:
1.川崎病发病不像感冒那样会咳嗽、打喷嚏、流鼻涕。
2.一般感冒发烧3天后症状就会缓解,体温也开始下降。但川崎病却是持续高烧,体温在38℃~40℃之间,发烧可持续5天以上。
3.川崎病发烧两天左右时,患儿全身会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有裂纹,口中粘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像新鲜杨梅的“刺”,即“杨梅舌”。且两眼充血、发红,手脚关节发硬肿胀,指(趾)处可见红斑,体温下降后,手脚尤其接近指(趾)甲部位的皮肤会有片状脱皮。颈部双侧和颌下淋巴结肿大。
另外,川崎病不会遗传,也不会传染,这会让你略松口气吧···
“川崎病”的六大典型症状
父母要注意孩子在“疑似感冒”时是否有以下六大症状:
1.发烧持续5天以上,体温可高达38℃~40℃。
2.双眼结膜充血,但眼部没有分泌物。
3.口唇发红、出现“杨梅舌”、口腔和咽喉黏膜有弥漫性充血。
4.有“多形性皮疹”,关键是于发热同时,其他部位出现皮疹之前,在卡介苗的接种部位就出现显眼的红斑。
5.四肢末端发生变化,在急性期时,手足有硬性肿胀、指趾端出现充血;在恢复期时,指趾端甲床皮肤有膜状脱皮。
6.在发病急性期出现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
在感冒的高发期,如果孩子发烧,特别是持续高烧不退或有上述症状,爸妈不要想当然以为只是单纯感冒,随便给孩子吃点感冒药就完事,要意识到可能是川崎病,医院诊治。
在医院中,若做过超声心动图或冠脉造影提示有冠状动脉损害的,也可确诊为“不完全性川崎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检查也可辅助川崎病的诊断。
03
后遗症重,可以致死
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烧、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它真正的危害在于对心脏等脏器的伤害。
如果未经及时治疗,部分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而有15%~35%的患病儿童会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形成冠状动脉瘤。
虽然冠状动脉瘤大多可于1~2年内消退,但严重者可导致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这也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一旦孩子疑似患上川崎病,医院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此外,川崎病的首次治疗一定要彻底,不要以为孩子退烧了就好了,尤其要注意心脏、肝脏的保护,密切白癜风的发病原因男性白癜风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