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全,体温调节中枢未臻完善,故微小的刺激就容易引起发热。发热一般分为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为高热。
其实,发热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患病时表现出来的症状之一,往往是小儿患病的早期信号。
所以,当小儿发热时,首先要找出发热的原因,即疾病,并去治疗,这是治本,必要时降温处理,这是治表。
由于天气炎热,室内通风不佳或使用空调造成室内外温差大等,易导致人体产热、散热异常,而引起发热。
此外,感冒和胃肠道感染也是发热的常见原因。发热治疗应针对病因,但体温过高时(≥38.5℃),也应酌情对症处理,否则会导致脱水,甚至虚脱的危险。
小儿发热的家庭调护
家庭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居室要求:居室空气应流通。不要门窗紧闭,衣着过多。空气的流通,有利于散热降温。
2.多多饮水: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可帮助退热。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热量由尿液带出,加速退热。饮水量以患儿小便排出时黄色消失,尿液变清时为宜。
3.更换衣物:发热时出汗较多,容易湿及衣被等,家长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但擦汗及更换衣物时要注意避风,预防感冒。
4.调理饮食: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患儿常常出现食欲不振现象,因此发热患儿的饮食以清淡、富于营养而又宜消化为宜,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蛋羹、面条等,待热退体温恢复正常时再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
5.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是一种可反复使用、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
6.药物降温:当物理降温效果不显著时可考虑药物降温,适当使用退热剂。如:泰诺、柴胡口服液等。注意:所有退热药物必须遵医嘱执行,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
7.防止抽风:当小儿发生抽风时,应让其平卧、松解衣扣、头偏向一侧,切忌大声呼叫或摇晃其头,以免加重病情,医院检查治疗。医院救治,可采取一些降温措施:用拇指掐压大椎穴;也可用温水擦浴或用纱布蘸取略高于体温的30%酒精擦拭血管丰富的额头部及大血管表浅的颈侧、腋窝、肘窝、大腿根等部,擦至皮肤发红,以促进降温。
8.药浴疗法:药浴既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又有洗浴时水液的降温作用,对小儿发热效果较好。
温馨提示:小儿发热,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
所以患儿热退后还要积极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病,不可热退而万事大吉,放松治疗,以免误事。若通过上述治疗仍见发热时,医院检查治疗。
小儿发热的药粥疗法
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且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外感风温邪毒,病邪侵袭易化热化火,而现发热诸症。当以疏风解表,宣肺清热为治,可选用下列药粥疗法。
风寒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轻畏寒重、鼻塞鼻涕、打喷嚏、咳嗽、无汗、舌苔薄白。当以辛温解表为治,可选用:
方1:荆芥防风粥
荆芥、防风各5克,大米30克,葱白2茎。将二药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葱白,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方2:豆豉粥
豆豉10克,大米30克,食盐适量。将豆豉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食盐,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风热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重怕冷轻、有微汗、咽部干红、鼻塞、舌苔微黄。当以辛凉解表为治,可选用下列粥疗方:
方1:石知柴胡粥
石膏15克,知母、柴胡各5克,大米3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方2:柴芩薄力粥
柴胡、黄芩、薄荷、牛蒡子各5克,大米3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暑热型
多发生于夏季,主要表现为发热、身倦无汗、头晕、头胀、口渴喜饮、恶心呕吐、腹泻、小便短而黄、舌苔黄腻。当以清暑解表、健胃化滞为治,可选用下列粥疗方:
方1:金梅清暑粥
金银花、乌梅各10克,淡竹叶、甘草各5克,大米3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方2:二荷二香粥
荷叶、薄荷、香薷、藿香各5克,大米3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链接: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通常有三种体温测量方法,即直肠测量法、口腔测量法和腋下测量法。
一般来说,老人体温略低些,而孩子略高一些。在健康和安静状态下,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其正常波动范围为:
口腔温度:36~37℃;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3~0.5℃。
前2种方法准确度高但不如后一种简单、便利,我们平常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腋下测量法。
测量体温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也有很多情况会造成测量偏差:
1.体温计前一次用完后未甩到原位就进行新的测量,结果测出的体温与体温计原有的读数相近。
2.未将体温计的水银端放入腋窝处,而是将玻璃端放入,体温计的显示往往很低。
3.测量时间不够,未到5~10分钟就急忙取出,测出的体温偏低。
4.体温计放入腋窝处未夹紧,未能和身体紧密接触,测出的体温也偏低,不能真实反映体表温度。
5.被测者出汗较多,未将腋下揩干就去测体温。由于汗液作用,致使测出的体温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6.看体温计时用手拿水银端,手的温度会影响读数。
只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才能得出真实的结果。
作者:医院胡献国
编辑:春雨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