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孩子发热了,怎样才可以快速降温?
答
其实发热也有好处,发热可以动用人体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如果体温快速将至37℃以下,发热刺激免疫系统的作用就会消失。
出现发烧,千万不要将体温将至过低。针对高热可引起惊厥而言,体温超过38.5℃,应服退热药;对提高免疫力而言,体温应保持在37.5℃~38.5℃之间。
如何正确看待宝宝发烧
目前医学研究证实,发热是许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反应,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而抵抗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促进人体恢复健康。
发热能够产生对抗细菌的抗体;增强人体白细胞内消除毒素的酶活力;增强肝脏对毒素的解毒作用。
从孩子不舒服上讲,发热不是好事。但事实上,发热也是件好事!发热可以动用人体免疫功能,尽可能并尽快消灭侵犯人体导致发热的病菌,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
出现发热,就要尽可能减少不适感,在多饮水、保持体温不超过38.5℃、保证排尿排便等的同时,保持体温在37.5℃~38.5℃,促进免疫系统成熟。降温效果不是以正常体温作为标准。
发热有哪些影响和危害
发热当然也会损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高热持续过久,会造成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调节功能失常。
高热会使大脑皮层处于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状态。婴幼儿表现更为突出,会导致婴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让宝宝烦躁不安、头痛甚至惊厥或者导致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谵语、昏睡、昏迷等。
高热还会影响人体消化功能,导致胃肠道运动缓慢,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让胃肠道运动增强、腹泻甚至脱水;使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增强、增快,加大机体对氧的消耗,加重人体内器官的“工作量”。
持续高热最终导致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增加了继发其他感染的危险。
在处理发烧的问题上要避免在哪些误区?
01
宝宝发热后穿厚衣服盖厚被子捂汗
这一点一直在反复强调,但还是有很多新手妈妈走入误区,甚至有很多成年人还在用这种方法退热!
为什么宝宝发热时手脚凉?
小儿心脏力量较弱,每次心脏搏动到达手脚末端的血液少,平日会出现手脚偏凉于身体的现象。
发热时,人体会动用更多的血液到体内重要脏器,导致手脚越发偏凉。
多盖、多穿捂汗有害!
使手脚恢复温热的方法是有效的物理降温(下文介绍),但不包括多盖、多穿的捂热法。
高热时给孩子穿过厚衣物,非常不利于退热,捂热易使热量积于体内诱发热性惊厥,甚至会捂出大汗引发脱水。
正确退热
退热的根本是增加散热,只要将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到体外即可退热。
①多给孩子喝水,增加体内水分。
②减少衣服或覆盖物(同时相应提高室内温度)。
③适当服用退热药物,利于体内散热。
注意:室内外温差过大,特别是多穿衣服后出汗再着风,即会着凉。
02
用酒精搓身体可以降温
酒精带走体表热量,不利体内热量散发
家庭用酒精擦浴,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其原因是家长不容易掌握到大血管流动的部位,这样退热效果有限。
因为酒精蒸发过程中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使皮肤收缩出现寒战反应,更不利于体内热量散发。
建议:家庭还是采用温湿敷和洗温水澡,比较安全。
03
发烧后立刻带孩子去看医生
其实,孩子发热只有3小时,很难通过体检或血液检查寻找到发热原因。妈妈应该在孩子体温超过38.5℃时,给孩子服用退热药物,避免高热惊厥。
对待发热,家长不要过于惊慌。
①要给孩子测量体温,如果体温超过38.5℃,就要给孩子服用退热药物。一定要注意药物剂量是否合适。
②多给孩子饮水。
③在保证体温不高于38.5℃的同时,注意孩子是否存在咳嗽、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
④如果给孩子服药,一定要记住药名和剂量,以便在看病时向医生叙述清楚。
03
认为退热药有副作用不给孩子吃当体温超过38.5℃,就应给孩子服用安全的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的有效退热时间为3~4小时;布洛芬,如美林的有效退热时间为6~8小时。
布洛芬
泰诺林
日常最大量
每6小时一次
每4小时一次
每次用量
10mg/kg
15mg/kg
对应商品名用量
美林小儿混悬滴剂:50mg/1.25mL~40mg/mL
美林儿童混悬液:mg/5mL~20mg/mL
泰诺林小儿混悬滴剂:mg/mL
泰诺林儿童混悬液:mg/5mL~32mg/mL
注意事项
连续服用不要超过7天
03
一着急就输液,可以好得更快
静脉输液不明智!
任何原因引起的发热不会因口服或注射一两次药物而快速变为正常。
我们应遵循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的原则。
03
给孩子用抗生素退热
抗生素不是退热药物!
发热时,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低,特别是低于正常值低限,此时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说明是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
若病毒感染并不严重,非单纯疱疹、EB病毒等,也不需用抗病毒药物。
病毒感染后2~4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恢复正常,不需用升白细胞药物或免疫增强剂。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等)不是退热药物!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才能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给孩子使用的退热药物只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我们应遵循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的原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