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孟庆义
第三步,无诊断线索的经典不明原因发热采用概率诊断法(横向思维)
临床上许多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都不具备诊断特征,这时应采用概率思维法,从宏观上找出诊断方向,制定进一步的诊治方案。概率法是一种横向思维模式,即从临床一般资料中,根据不同疾病发病的概率找出大的诊断方向,包括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其他及未诊断共5大类。临床意义最大的是前3类疾病,列出优先考虑的、需鉴别诊断的几类疾病,再展开相应的检查计划,主要规律如下:
(1)感染性疾病最常见(38.0%),其次是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性疾病,约占FUO总数的1/3;肿瘤性疾病为11.7%;其他疾病为9.3%;未确诊疾病为7.8%。
(2)感染性疾病与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性疾病,二者相加约占FUO的2/3以上,结核感染约占感染性疾病的一半。
(3)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性疾病中成人斯蒂尔病所占比例最高,约占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性疾病的51.5%。(4)肿瘤性疾病中,淋巴瘤所占比例最高(56.9%)。
(1)热程与病因的关系:随着发热时间的延长,感染性疾病逐渐减少,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增加;时间越长,年龄越大,肿瘤性疾病占比例越大;时间越长,年龄越小,结缔组织病所占比例越大。
(2)性别及年龄与病因的关系:青年女性的不明原因发热,多考虑结缔组织病和泌尿系感染;30岁以下的青年,结缔组织病所占比例较高,70岁以上者则少见;50岁以上者,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小于20岁的年轻患者恶性肿瘤所占比率明显降低;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的疾病主要有红斑狼疮、泌尿系感染、肺外结核等;男性多于女性的疾病主要有恶性淋巴瘤、肝癌、肺结核等。
(3)解热镇痛药效果与病因的关系:解热镇痛药对肿瘤性发热可有明显退热功能,并可降至正常以下;对结缔组织病可略退热,但不能降至正常;对感染性发热多无明显效果。反复高热的患者给予解热剂时也可引起突然寒战,这是体温显著抑制后肌肉发生代偿性收缩的结果,注意不要和高热混淆。
(1)当考虑感染性疾病时,结核感染约占一半,普通细菌和病毒感染约占1/3;其他为特殊类感染。结核菌感染在感染性疾病中最为多见,不典型的肺结核及肺外结核因病原诊断困难,已成为FUO中诊断的难点。在感染性疾病中,普通细菌和病毒感染为35.4%;其中有些患者经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发热未缓解,给予口服美满霉素后好转,有些患者在加用阿米卡星静滴后发热好转。还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常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血培养阳性率低等原因容易误诊、漏诊,需多次行心脏超声才能发现心脏瓣膜赘生物。其他特殊感染分布依次为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感染、肝脓肿、胆管炎、疟原虫感染、肺吸虫、脑囊虫病、弓形体感染和其他寄生虫感染。
(2)如考虑肿瘤性疾病时,首先考虑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淋巴瘤最多见,约占肿瘤性疾病的3/5;其他肿瘤分布依次为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间皮瘤和原发性肝癌等,前列腺癌、肠癌;胰尾部神经内分泌来源于恶性肿瘤;右心房肿瘤,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另外,肺癌误诊为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原因是合并阻塞性肺炎,因此对于抗感染疗效不好的肺炎患者,一定要考虑肿瘤的可能。
(3)如考虑结缔组织病时,成人斯蒂尔病所占比例最高,约占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性疾病的51.5%,其次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分类未定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结节病和大动脉炎;在老年人中,巨细胞动脉炎占首位,其次为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和皮肌炎。
(4)当考虑其他类疾病时,病因分布较广泛,顺序依次为克隆病、坏死性淋巴结炎、药物性肝损害,还有过敏性肺炎、周期热、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中枢性发热、间脑综合征、功能性发热、药物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下丘脑综合征、左下叶支气管异物性肉芽肿、肺淋巴瘤样肉芽肿、左膝关节滑膜软骨瘤、嗜酸细胞性肺炎、冷凝集素综合征、支气管软斑症、多发性骨髓瘤、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还有与服用不明原因中草药有关的药物热及心理应激低热,后者误诊率极高,应引起重视。
(5)还约有近10%的FUO患者不能明确诊断,其中约96%35岁以下的患者最终会退热,但老年人仅68%最终退热;未确诊的FUO患者中至少有近1/3预后不良。
总之,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常用的思维方法就是特征思维法(纵向思维)和概率思维法(横向思维),二者往往结合使用。在不明原因发热这类疑难病的诊断中,应用哲学思维指导临床诊断,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对明确诊断和寻找病因十分重要。(完毕)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